查看原文
其他

IZ乐队《廻声》再次上架:当噪音的轰鸣袭来,平衡必将不复存在


《廻声》是IZ乐队2013年的专辑,最近我们找到一些库存,前两天上架部分一下子售罄,实属意外。过几天我们将再次上架少量,感兴趣的朋友,敬请留意旧天堂书店网店近期动态。




IZ - 廻声
马木尔:贝斯、吉他、唱
努尔泰:贝斯、唱
张东:打击乐
词曲:马木尔
录音:范郡哲
录音助理:姚海毅 邹太伟
录音棚:The One 录音棚
混音:范郡哲 马木尔
母带处理:张锐
封面木刻:刘庆元
平面设计:黄扬设计
摄影:王宝云
曲目名翻译:Duman Abuliz-uly / Aydos Amantay-uly / Nina
制作人:马木尔
监制:熊辉
出品:旧天堂书店,2013


夜空中最黑的星

文/张晓舟

摘自《外滩画报》,2014年1月23日


IZ乐队在新专辑《廻声》中,更义无反顾地步入了工业摇滚的迷宫。

去年中国摇滚乐的关键词流行语大概是:夜空中最亮的星。而我要说的是来自乌鲁木齐的 IZ 乐队。

从《影子》到《廻声》,IZ 乐队这一次完全切断了跟哈萨克民歌的联系,以飓风般的混响巫魔,摧毁性感的肉嗓,以严酷无情的噪音、密集恐惧的打击节奏,抽掉抒情的脂肪,抽掉旋律的血,这是剔骨去肉的刀锋,那一道道寒光。他们更义无反顾地步入工业摇滚的迷宫,并引领你穿过工业的丛林,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:鸣沙的空域。工业的背后,是大地和星空的无限循环,而从哈萨克面具后升起的,是夜空中最黑的星。
为什么是《廻声》而不是《回声》?只能说“回声”除了容易让你联想到三毛,字形也单薄了点,而“廻”字更曲折,更符合这张唱片的气质:神秘,高古。


依旧是双贝斯加工业打击乐(改装的铁箱子、铁链、电风扇等),依旧是从地心喷涌而出的一片噪海,也是对阁下音响低频效果的一大考验,甚至是对你们家地板的考验。有首歌叫《头重脚轻》,歌词大意是:“下盘不稳上层过重,平衡必将荡然无存”,“若不坍塌又能如何,不被撕碎又会怎样,当噪音的轰鸣袭来,平衡必将不复存在”。说的是物理与人事,当然也是音乐的道理。IZ 的音乐始终建立在强大的低音上面——也包括马木尔天生低沉浑厚共鸣效果强烈的歌唱和人声——这是一支地平线以下的乐队。


如果比较一下三年前的《影子》专辑,会发现声音的质感,尤其是打击乐的质感明显加强了。这一方面是得益于 The One 录音棚的优异条件,另一方面是录音方式的改进:增加话筒,尤其是在录音过程中效果器的同期运用,比如张东录打击乐时,马木尔为其调效果器。马木尔吉他用的分量很少,至于两把贝斯的分工,依旧是努尔泰负责相对传统的音色演奏,而马木尔的贝斯和效果器一相逢便杀得碧血黄沙昏天黑地,或者说,在贝斯这杆大旗的背后,有一支效果器的大军。马木尔也把自己的人声调变得神出鬼没,就像戴上各色面具——这是一支戴着噪音面具的乐队。
近年来 IZ 是向着更噪音更黑更迷幻的方向越走越远,但这张专辑舍弃了很多歌(留待下一张用),尤其是舍弃了旋律化和迷幻的部分,从而进一步偏离了部分老乐迷稍嫌娇嫩的耳朵。


《影子》大部分属于哈萨克民歌,而《廻声》不单音乐,全部歌词也由马木尔独立完成。马木尔没有汉语读写能力,他的文学修养,我们作为汉人也实在无法深入探讨,我只知道他谙熟伊斯兰典籍和哈萨克文学传统,对很多波斯和阿拉伯古典诗人也了如指掌。马木尔的歌词带有传统抒情诗和格言诗的特点,我们可以约略从他的吟唱中感受到哈萨克韵律的奇特魅力,但翻译成汉语其音律之美几乎全然丧失,并且因为他爱用典沿袭一些古语,年轻译者不太容易捕捉其神韵。唯有《苍穹》相对稍微容易翻译,因为那是一首意象诗:

金字塔

船长

火星

海啸

大洋底下的山峰

月球上的山脉

世界的呼吸

火山喷发

地球上的乐队

落后于其他世界一百万年

何时能赶上

只能遥望其乐器

尽管我们只能从哈萨克译者那儿得到歌词大意,但马木尔的歌名歌词和音乐完全浑融一体。比如《冶铁的风箱》堪称对自己音乐——工业打铁——的一种自我命名;而《阿赫潘》指的是哈萨克人心目中最寒冷的 6 天(大约在 2 月),而这首开篇之作也契合了唱片封面刘庆元的版画:在篝火边守望奇迹,对马木尔来说,是神迹。这是一支酷寒的乐队。

而《熊》或许正是马木尔的自我比拟:

独行狂野

露宿寒夜

沉睡不醒

遭遇万幸

大限已至

一去不返

消失世间

笨拙,迟缓,而沉雄,IZ 是哈萨克语脚印之意,这是熊的脚印。

或许马木尔的个人冬不拉专辑《星空》比《影子》更合适和这张《廻声》对照来听,因为是相反的:一个宁静深邃,一个血脉愤张,在这两极之间,是时间简史,是万古长夜,音乐,是另一种孤独的宇宙探测器。


相关阅读
IZ:路过旧天堂书店
马木尔《辐射较弱》
爱的噪音——小记马木尔同学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